家乡,是我这一生愿意用生命去守望的一片土地

    日期:2020-11-24来源:牟定文苑作者:王晓红点击:913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关于生活,我哭了一万次,只哭给自己听。

           说起乡土情怀,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无论是生长在炊烟袅袅的乡下还是繁华无比的城市,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你到过某个地方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一草一木都会让你流连忘返。时过境迁,心中还会泛起涟漪,感觉曾经到过的一个地方此刻还想去。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的乡土情怀,时间越久,你越是想去重走来时路。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九零后农民,从小生长于贫穷落后的农村,多年未曾离开过家乡,所以对乡土情怀深有体会。我对它的感情不只是用一句两句话就可以描述,也不是在别人面前浪费口舌的赞美自己的故乡,而是我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眷恋,从而形成一种浓烈且深情的依赖。当然,这种感觉是来自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积累,而不是一天或者一个月,能够和故乡建立起这样的深厚感情,我用了二十多年。

           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这片故土,也一直想静下心来拿起笔写一篇有关这片一直呵护着我,温暖着我的土地。某个清晨或某个夜晚,当我有一点点思绪的时候,当我决定拿起笔的时候,实在不知道怎么对它进行一个更完美的构造与修饰。所以只好又放下手里的笔和纸,对于故乡的写意,我是有顾虑的。基于我的写作水平有限,经常词不达意,这可能是与我的学历有关。

          在文学路上挣扎多年,终于得到认可,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精神感动着周围的人们。二零一七年三月,很荣幸被县文联推荐去参加云南省首届农民作家培训班学习。这是一次以农民出身的文学爱好者的培训,也是只属于像我一样生活在最底层的创作者的平台。继而,我又多了一个“农民作家”的标签。

          这次培训的地点在大理古城,来自云南省各个地方的文人雅士,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农民。这次我是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远赴他乡参加培训,更是以一个县的文学组织去的,心中不免有几分小窃喜又有几份惶恐。怕辜负文联组织对我寄予的厚望,真是焦虑大于激动。这次培训是我自从毕业以来第一次离开家乡,更是第一次到过大理。心里想这次回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这个风花雪月的城市,索性在大理玩了几天后才回家。

           这几年我通过互联网和写作结实了一些朋友,有身边的,也有省外的,他们一度试图想让我离开现在居住的环境去城里生活。我并不是没幻想过,有时也下定决心离开村庄了,但是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和我作斗争,像一名勇士一样挡住我前行的路。我是被它终身束缚了,不得不妥协,只好从了心里的勇士。我和朋友也聊过这种经常存在的彷徨,也聊过我的憧憬,他们都说我不是迈不开腿,而是敞不开心。自己也觉得也许就是如你所说。

          我是有私心的,为了利益和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何必不利用现有的价值呢。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觉得乡下遍地是宝,可以用它来换取一些物质所需。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开始用手机赚钱养活自己。把乡下能运到全国各地的绿色有机食物用短视频或图片记录下来,再放到互联网上让省内外的需求者熟知我在做无公害的绿色山货。有需要的就会联系我,再把所预定的商品通过物流发到需求者手里。这就是我现在每天需要自己动手完成的工作,商品质量,货源,包装,发货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亲自把关。

            天无绝人之路,从小残疾的我比别人有所不同,所以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未来,我没有什么奢望,也没想过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唯一能做的只是过好当下。今天决定做的事情绝不会推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一生中没有多少个明天,可悲得可以用十指计算有多少个明天。所以我很努力的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包括很努力的去珍惜身边每一个亲人和朋友,因为我永远把今天当最后一天过,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活得不窝囊。

          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既然有价值,那应该体现在城市,生活在农村的就是没有价值的人,对我而言这就是谬论。依稀记得曾经老师在毕业时送我一句话:“你若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把这句话藏在心底。这些年我会带着这句话去寻找会发光的地方,感觉我已经找到一丝丝光亮的源头,只是很模糊罢了。

           以上的所以原由还不能说明我执意留在故乡的目的,真正能够让我依依不舍的是心中对故土的那份情怀,以及故乡深处所蕴含的古老气息。这就是我心里彷徨多次有留下的最终目的,也是我这一生愿意用生命去守望的一片土地。也是希望这片沃土能够成为我笔下最美好的写意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