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丨文化楚雄——非燕《火塘印记》

    日期:2022-05-06 来源:楚雄市文化馆点击:8398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4/M00/0D/CB/rNwBK2JqTAiEGxvMAAAAALMl6GA104.jpg

    《火塘印记》

    作者:非燕  演播:晓辉

     

    红彤彤的火焰在方正的火塘里欢跃舞蹈,一群穿着羊皮褂子或是系着绣花围腰的彝族男女围着火塘团团而坐。一只粗莽竹做的水烟筒和一盒切得细细的黄烟丝在大家手里轮转。吸烟的人把一小撮烟丝搓成团放在烟筒嘴上,从火塘里拿起一截着火的细柴点燃烟丝,就着烟筒“咕噜咕噜”吸上几口,然后惬意地吐出一团烟雾,一天的疲惫辛劳仿佛也就随着烟雾慢慢消散。其他没有吸烟的人则随意地谈天说地,不时响起一阵开心爽朗的笑声。妇女们做着手里的绣花或是纳鞋底的针线活,高兴起来也会随口来上一段彝家流传的“左脚调”,引得大家一起轻声唱和。这样安详和谐的晚间聚会,通常会一直延续到深夜。

    这一幕,其实是我的爷爷奶奶和叔叔婶婶她们那一辈传统彝人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记。每一次回到蟠猫老家,看见厨房角落里那个已经不再经常使用的火塘,脑海里就不由自主浮起这样的影像。

    火塘,是过去的彝族人家必不可少的设施,也是一个彝族家庭的标志和象征。莽莽苍苍千里彝山,夜晚的寒凉和寂寞,唯有靠着这容纳着熊熊火焰的火塘来抵御。冷了,在火塘边烤火取暖;饿了,利用火塘烧水煮饭;孤独了,大家聚在火塘边喝酒聊天或是听老人讲古(指讲以前的彝族传奇故事和家族历史),也可以弹弹弦子唱唱左脚调自娱自乐。彝家人的日子,就这样在火塘的陪伴下,一年又一年平静地往复。

    火塘的构造并不复杂,从前大多数彝族人家都是在正屋里合适的地方挖一个方坑,四面用打磨过的条石整齐地支砌起来,再在上方摆一个黑黝黝的“铁三脚”,就可以用来烧火了。但要等到火塘里累积起厚厚的一坑火灰,这个火塘才能算是真正成型。“树大分枝,人大分家”,每当彝族兄弟成年分家后,父母通常都会选个良辰吉日,从自己居处的火塘里分出火种,为另建住房的儿子点燃新火塘的火焰,并送给儿子一个新的“铁三脚”。据说火种代表着吉祥和祝福,“铁三脚”则寓意着兄弟齐心。

    传统的彝家火塘一般是不断火的。只要有人在家,火焰就会在火塘里欢快地吞噬着一根根木柴,散发出自己独有的温暖。没有人在家的时候,也会在火灰里埋下一些烧得通红的火炭留做火种。需要重新烧火了,就把火炭扒出来,架上一些干松毛和碎柴枝,再用细竹筒做的吹火筒使劲一吹,火焰又旺旺地烧了起来。

    围着火塘摆上一圈草墩子或是简易小板凳,火塘边就变成了客厅。彝族人的好客豪爽是出了名的,无论生客熟客,来到家里都是贵客,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接待。古诗有云:“寒夜客来茶当酒”,在彝家却恰恰相反,是“寒夜客来酒当茶”。先倒一碗彝家自酿的“小灶酒”敬给客人,然后作陪的人也每人来上一碗,不等一碗酒下肚,心头就会升起一阵暖意,屋外沾染的满身寒气也就随着火塘的烘烤和酒精的亢奋全部灰飞烟灭。就着火塘支上炒锅再整两个下酒菜,慢慢地,酒意渐浓,陌生和隔阂也在不知不觉间完全融化,一时宾主尽欢。

    相比灶台和炉子,火塘的使用其实特别方便省事。烧的柴不用砍短砍小,可以一根根长长地烧,就连挖回来的树疙瘩,也可以直接架在“铁三脚”上烧。从山里背回来的柴一般有孩子手腕粗细,和锄头把一样长,只要晒干了就可以直接拿来烧火,烧一截往火塘里凑一截,被烧成木炭的还会留存起来一部分,用于冬天生火盆取暖。每次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跑得累了饿了,回到家里大人们忙于劳作还没来得及做饭,就可以从火塘的火灰里扒出奶奶一早埋下,已经被烤熟的红薯或是土豆,拍去灰剥开皮,热乎乎的又糯又香,让人吃得既开心又满足,吃完了还想舔手指,至今仍然回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发展,彝家山寨里一栋栋新式楼房拔地而起,到处通电通水泥路通自来水,电饭锅、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一件件更加方便快捷的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沙发和电视机也成为了彝家人客厅里的标配,火塘的功能越来越弱化,也就渐渐被挤出了生活的中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彝家人的岁月,曾经在火塘边缓缓流逝。火光辉映着朝霞一般绚丽的容颜,也照耀岁月沧桑日益憔悴的面庞。然而随着传统火塘的慢慢消失,这样的场景渐渐成为不可复制的影像,只是在回忆里偶尔闪现。时至今日,还有谁会和我一样,怀念并眷恋着那古老朴实的彝家火塘,以及它曾经散发出的无边温暖!

     

    原载于《楚雄日报》2020年12月5日马樱花版

     

    作者简介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5/M00/0C/66/rNwBJ2JqTAmETWAvAAAAAMQyVFA005.jpg

    非燕,女,彝族,出生于1978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半生挚爱文字,痴恋诗文,偶有所得必欣欣然不寐以记之。诗歌作品曾入选《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当代彝族女性诗歌选》,担任牟定文学内刊《山茶花》杂志诗歌栏目特邀编辑。现供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牟定分局。

    来源:云听楚雄

    本类最新